2025年9月13日凌晨,中东的天空又传来了惊雷般的消息,也门胡塞武装从萨达省的发射基地,向以色列本土打出了一枚“巴勒斯坦-2”型高超音速弹道导弹,而且还是多弹头版本。 按照胡塞方面后来公开的说法,这枚导弹成功命中了特拉维夫多个敏感目标,直接让以色列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多地拉响防空警报,大量民众冲进避难所。 “巴勒斯坦-2”并非普通弹道导弹,它射程在2000公里以上,采用固体燃料和两级结构,飞行速度高达16马赫,具备隐身和高机动性,被认为能有效规避现有的多种防空系统拦截。 更关键的是,这次使用的还是多弹头版本,也就是说,即便以色列防空系统能拦下部分弹头,仍有其他弹头可能突破防御形成打击,这显然加大了防御难度。 胡塞方面选择在当前时刻释放这种武器,对外传递的不仅是军事信号,还有政治意味。 这次袭击的直接背景是巴以冲突持续近两年后,也是在卡塔尔事件不久之后,区域多方力量的层层叠加介入。 加沙局势依旧动荡,以军在加沙城的行动不断升级,打击了大量与哈马斯相关的目标,同时在红海、也门等方向与胡塞武装形成长期对抗。 胡塞武装在过去几个月中持续向以色列发射导弹和无人机,既宣称是对加沙的声援,也是在施加战略压力。
尤其是在今年5月,他们甚至打击了以色列本-古里安国际机场,并一度迫使国际航班中断。 这次袭击虽没有传出造成人员死亡的报告,但震动已经足够大了。 以色列军方称当天成功拦截了一枚来自也门方向的导弹,不过从胡塞公开的命中视频和描述看,至少一部分弹头确实落在了特拉维夫区域。 在以色列国内,这让人更加关注多层防空体系的有效性,此前“箭”式系统、铁穹、萨德等反导装备曾被视为全球最先进的防御组合,如今面对高马赫速度、多弹头分导和机动突防能力,显然还需要技术上的升级。 以色列与美国正在联合研制“箭-4”系统,目标正是为了应对新一代高超音速武器,但短期内这种体系还无法完全投入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也门距离以色列约2000公里,过去被视为战略纵深区,但现在的远程高超导弹可以有效覆盖,这迫使以色列不得不在更大的范围内考虑防御部署。
更重要的是,胡塞并不是孤立存在,他们与伊朗关系密切,与加沙的哈马斯、黎巴嫩真主党等属于同一“抵抗轴心”网络,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多线威胁一旦形成合力,会显著压缩以色列的战略选择空间。 这种多方向、多种类武器的持续骚扰,也给以色列国内经济、安全和政治稳定带来了压力。 2025年以来,中东已经历数次重大的政治变局,包括叙利亚政权更迭、伊朗与部分阿拉伯国家关系的变化、沙特与以色列的正常化谈判受阻等。 在这种背景下,胡塞对以色列实施远程精确打击,会让阿拉伯世界关于支持巴勒斯坦的声浪增强,也可能影响本就敏感的地区外交布局。 以色列在短期内可能会加大对胡塞的军事报复,这种打击很可能延伸到也门境内的发射阵地和指挥枢纽,但这也意味着红海、阿拉伯海的航运安全问题会进一步复杂化。
回顾历史,高超音速武器在国际军事舞台上的频繁出现是近十年的趋势,从亚太到欧洲,再到中东,这类武器已经打破了很多国家原有的战略计算。 以色列过去在防御短程火箭弹和中远程导弹方面有丰富经验,但面对新型突防能力,必须在雷达探测、拦截速度、反应时间等方面全方位升级,否则“防御穹顶”会出现被穿透的风险。 而对于胡塞来说,类似“巴勒斯坦-2”这样的武器如果能稳定量产,将使他们在对以军事斗争中获得极强的战略筹码。
从也门到黎巴嫩再到叙利亚,每条“战线”都可能随时被点燃,而高超音速武器让战场的物理与心理距离被大幅缩短。 未来,如果这些力量的协调度提高,以色列将不得不面对多方向、多时间点的压力,不光增加了资源消耗,也可能影响其国内的战略决策优先级。
倍加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