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海军在远东的存在与“勒班托”号布雷舰的传奇元配网
历史上,意大利在远东地区的存在感较为微弱,特别是在海军力量方面。其海军战略的重点一直集中在地中海,意图在这个“浴盆”里称霸,而对远洋的关注相对较少。尽管如此,意大利海军实力一直不容小觑。曾一度跻身世界海军排名第四,即使到了21世纪,能与意大利海军相抗衡的国家屈指可数。今天,我们要介绍一艘早期的意大利远东舰队的军舰——“勒班托”号布雷舰,虽然它的吨位不大,但其经历可谓曲折且充满故事。
远东舰队的艰难岁月与“勒班托”号的服役
上世纪20至40年代,意大利远东舰队的实力较为薄弱,常驻舰艇多由炮舰、布雷舰和鱼雷艇构成。直到中日战争爆发后,意大利才派出巡洋舰前往远东,以维护在该地区的利益。“勒班托”号布雷舰于1925年6月在意大利安科纳海军造船厂开始建造,并于1927年5月下水,同年年底正式服役。随后,它被派往中国,加入了意大利远东舰队,主要活动在长江流域,并以上海为其重要据点——那个时期,上海有一个国际公共租界。
“勒班托”号的主要性能包括:舰长62.2米,宽8.7米,吃水2.6米,标准排水量为615吨,满载排水量为848吨,舰员编制为66人。舰船动力系统包括2台三胀式往复蒸汽机,提供1500马力的动力,双轴驱动,航速可达到13.7节,续航力为3500海里(以10节航速计算)。舰上装备有2门102毫米/45倍径主炮,1门76毫米/40倍径高射炮,2挺机枪,并可携带80枚水雷。
展开剩余74%二战期间的艰难处境与“勒班托”号的英勇反抗
1937年,随着中日全面战争的爆发,意大利和日本作为轴心国的盟友,“勒班托”号的命运暂时未受波及。在上海陷落之后,这艘舰艇依然在上海码头停泊。然而,1943年,意大利战败,墨索里尼领导的法西斯政府垮台元配网,新政府与盟军媾和,意大利与德国、日本彻底断交,成为敌对国家。在这一历史转折点上,滞留上海的意大利海军舰艇和商船与本国海军司令部保持着电报联系。得知意大利投降后,船长们大多选择自沉,以免被日军俘获。“勒班托”号也是如此。当时,该舰停靠在上海码头,面对前来夺船的日军,舰员毫不畏惧,果断打开通海阀。在一片白色水雾中,“勒班托”号缓缓沉入黄浦江。仅剩下一群日本士兵在甲板上无奈地望着逐渐消失的军舰。
尽管意大利的军队在二战中声誉不佳,普遍被认为懦弱、战斗力低下,但“勒班托”号的表现却不容忽视。在几乎绝望的境地下,这艘布雷舰依旧敢于反抗。而与之对比的是,当时驻扎在上海的美国“威克”号炮舰,甚至在遭遇日军的袭击时未曾还手,便迅速被占领,意大利的表现显然显得更加有勇气。
被日军改装后的“勒班托”号与“兴津”号的命运
“勒班托”号在1943年11月18日被日军打捞起来,并送往江南造船厂进行修理和改装。经过一番修整后,它于1944年5月完成修理,重新命名为“兴津”号。日本海军为这艘船配备了3门三年式76毫米/40倍径高射炮、5门九六式25毫米/60倍径高射炮(其中包括1座三联装和2座单装),4座九四式深弹发射炮、2条深弹投放轨,并能够携带36枚水雷。经过这一系列改装后,“兴津”号的最大航速达到了15节。
值得一提的是,“兴津”号在1944年5月4日试航时,发生了一起重大事故。在全速航行时,舰首撞上了为其拍照的拖船“鹰丸”号,导致“鹰丸”号在5分钟内沉没,船上的数名船员不幸溺亡。
太平洋战争期间的护航任务与“兴津”号的意外收获
在太平洋战争后期,日本海军舰船损失惨重,而“兴津”号具备较强的洋航能力,因此它被投入执行中国沿海的航运护航任务,如上海到基隆、高雄、佐世保、青岛等地的航线。幸运的是,这艘舰船多次成功躲避了盟军飞机的轰炸,几乎毫发无损。直到日本战败投降,它依旧完好无损。甚至在1945年7月1日,停靠在青岛的“兴津”号联合岸防高炮,成功击落了1架美军B-25轰炸机和3架P-51战斗机,令许多人感到意外。
战后命运:从“兴津”号到“咸宁”号
随着日本的投降,1945年9月30日,“兴津”号在舟山向中国海军投降。为了纪念在抗战中牺牲的“咸宁”号炮舰,国民政府将“兴津”号更名为“咸宁”号。这艘新的“咸宁”号承载着中国海军的一段历史,它是国民政府成立后建造的第一艘军舰。尽管它的吨位仅有400吨,但在1928年下水时,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特地前来庆祝。
新“咸宁”号于1949年开始担负定海和大陈岛的防务任务。1950年6月,舰上原有的日制舰炮被美制76毫米舰炮、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和厄利孔20毫米高射炮替换。1950年7月,它在汕头外海截获了从香港开往上海的英国商船“北光”号,并将其押解至澎湖卸货后,空船被放行。1953年,“咸宁”号被改为巡防舰,直到1956年退役,结束了它的传奇一生。
发布于:天津市倍加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